Share via


Windows Phone 7 Series 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

发布时间表一改再改的下一代微软手机平台产品,终于在2010的Mobile World Congress上宣布了,最终的命名为:Windows Phone 7 Series。设备将在2010年秋天上市。

改变太多了:

  1. 定位改了,从Windows产品到移动设备的延伸,改成面向所谓"Life Maximazier",概念上更倾向于"消费者"和"社交化",而以往的版本一直偏向"企业"。最大原因是最高优先级的竞争对手从Black Berry变成了iPhone。

  2. 名字变了,从最早的Windows Mobile 7改成Windows Phone 7。Windows Mobile 7这个名字没有真正宣布过,不过按照以前的命名规律应该是Windows Mobile 7,内部一直也是这么叫的。将Windows Phone顺应微软移动产品整体品牌形象的变化,需要一个更容易被"消费者"理解、感激更熟悉和亲近的品牌。但让也难逃仿效iPhone或GPhone的嫌疑。

  3. 开发团队变了,6.0以后Windows Mobile产品组(MCB)一直都在发生着变化。知道Joe Belfiore把Zune团队带进来,原来的团队被大洗牌,这就不难解释为什6.5 SDK发布会出事了。

  4. 操作系统变了,虽然底层都是Windows CE,现在Windows Phone 7已经跟原来的Windows Mobile基础没关系了。Jeo Belfiore把Zune连人到代码一起带过来了。

  5. 界面变了,界面的设计被推翻了很多次,知道Joe Belfiore把Zune带进来。其实Windows Mobile 7在iPhone发布之前就已经开发研发了,不过iPhone发布后,公司内部的邮件表示研发中Windows Mobile已不具备竞争里,并暗示很多自主创新的设计已经意外的出现在iPhone上,从此Windows Mobile的内部消息被封杀的格外血腥。我的一次亲生经历是在开会是对这PPT拿手机照了两张照片,结果被两个GM级别的主管叫到角落里盯着我从手机里删除,并被警告一旦泄漏后果很严重。Windows Phone 7曾经的一版设计在微软Live Mesh的宣称视频里出现过,但是已经是过去了。

    imageimage
         以前的设计,但不是最早的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现在的设计

  6. 商业模式变了,以前微软尽是提供操作系统,大部分工作有OEM完成,仅在一定程度给予技术支持,而现在从芯片、传感器、驱动、到应用程序都是微软说了算,就连设备外观和界面主题的颜色搭配都有严格的限制。以前的模式,我微软提供基础平台,你OEM说了算,你赚不赚钱,我都收费,我没风险,现在是我微软全都说了算,我承担风险,你OEM要是愿意一起赚钱的话,就帮我把最后一公里走完,OEM基本没什么风险。从用户和开发者的角度看,以前模式的缺点是手机造的千奇百怪,软件很难全部适配,硬件稳定性又差。新的模式下,微软对产品更负责了,虽然到不了Apple造iPhone的程度,但管的相当多了,毕竟Apple是自己赚钱,微软还是要培养神态环境的。

  7. 开发平台变了,这一点虽然好没有宣布,但是这个是必然的,Win32在Zune OS上是肯定没有了,.NET CF也无法兼容了,原来的.NET CF是面向Windows Mobile设计的。那到底用什么开发呢?XNA?Silverlight?具体的定义我们就等3月15日的MIX10上宣布了。

发布时Joe Belfiore说出了"Phone is not a PC“,而此前微软虽然没明确说过,但实质上一直把Windows Mobile当PC做,包括操作系统内核,开发平台,用户体验,甚至是与软件开发商的合作模式。Windows Phone 7强调的是"整合用户访问体验",一切都以消费者的需要为前提(早该这么做了),

Joe Belfiore这个人是个传奇,从Windows XP,到Windows Media Center,到Zune的用户体验设计,他都是主力,不禁让人感觉对Windows Phone 7的前途很有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