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辑寄语

改变世界!

Keith Ward

Keith Ward
互联网当然没有终点。 但它有起点。 1990 年 11 月 12 日, Tim Berners-Lee 详细阐述了他的“超文本项目”(w3.org/Proposal.html)。 对于像我这样的极客来说,这个项目读起来让人起鸡皮疙瘩。 从某种角度而言,就像在读美国 宪法,因为这两份文件都是为做具体的事情制定框架。

早在 1989-1990 年,Berners-Lee 就希望找到某种方法,以更轻松地在其供职的大型物理实验室分享信息。 这个想法其实很普通,但由此产生的成果却很惊人。

这里是一份很不错的计划概要。 读到这样的文字,您怎能不激动?

“超文本是一种链接和访问节点网络中各种信息的方式,用户可以随意浏览这些信息。 超文本有可能以一种用户界面来呈现种类繁多的存储信息,例如报告、笔记、数据库、计算机文档和在线帮助系统。”

作为一位杰出的软件工程师,Berners-Lee 的脑海中对要解决的问题有清楚的认识:

“将各种系统按照某种方式整合到一起,使用户能够通过链接从一段信息到达另一段,这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好处。 这种信息节点构成网络而不是层次树或有序列表,这就是超文本背后的基本概念。”

系统集成绝非易事,对不对? 将信息整合到一起的关键组件是这样的:

“使我们能够访问超文本世界的程序称为浏览器。 在工作站上启动超文本浏览器后,您将首先看到为您个人定制的超文本页面:您的个人笔记(如果您喜欢)。 超文本页面中有一些引用其他文字的文字。 这样的引用将突出显示,可以用鼠标进行选择(在哑终端上,它们将以编号列表的方式显示,可以通过输入编号进行选择)。 选择一个引用后,浏览器将为您呈现所引用的文字:也就是浏览器跟随了一个超文本链接。 而这些文字又有指向其他文字的链接,依此类推。”

简而言之,这个计划的精彩之处在于:

“文字链接在一起的方式使得用户可以从一个概念到达另一个概念,直到找到所需的信息。 链接在一起的网络称为 Web。 Web 不必是分层结构,因此您要找到完全不同但有关联性的主题,就无需在分层结构中一路‘爬上爬下’。”

其他的就是历史了。 我们乘坐时光机器回顾 Web 起源的意义在于:您从来都无法预知一个设想带来的结果。 但如果您不突破局限,不多问问“如果...会怎么样?”,就别想有什么大的收获,肯定是无功而返。

时间已经到了 2011 年, 新的一年就在眼前。 您是希望继续从事过去几周、几个月或者几年以来一直在做的事? 还是要有新的创造? 您不能创造 Web,但您可以为它添砖加瓦。 您的软件能让世界更美好吗,哪怕只是让世界的一隅更美好? 换句话说,您是否满意现有的工作成果,还是要做得更好?

朋友们,让激情永驻吧!